SpaceX是私人公司吗?解读SpaceX载人发射成功背后的故事

  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美国SpaceX公司创造了一个里程碑,他们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实现载人飞行的民营太空公司,这也是美国九年来第一次在本土把宇航员发射升空。

  相关阅读:

  私营公司破解NASA垄断

  既然商业航天有风险,NASA为何还要放手交给民营?

  时间回溯到2011年。这一年“亚特兰蒂斯号”正式退役,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也随之终结。那么短期内能把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的飞船只有俄罗斯的“联盟号”,NASA只能选择同俄罗斯合作。但是代价是昂贵的,近年来美国已经向美国支付39亿“船票”,每个升空的座位都将花费掉NASA的近9000万美元预算。

  换而言之,现在载人航天的垄断者是俄罗斯,然而价值1000多亿美元的空间站,美国人自然是不能弃之不顾的,只是除了俄罗斯这剂“解药”,NASA还有别的办法吗?

  2014年,素来重视航天商业化的美国推出了商业航天员计划(CCP),计划中的主角,除了NASA,还有波音公司和马斯克SpaceX。

  NASA迫切希望通过SpaceX和波音公司的竞争式研发来摆脱来自俄罗斯的禁锢,在其签订的合同中明确指出,NASA将委托两家公司开发和测试新的宇宙飞船。

  这样一来,美国不仅可以摆脱俄罗斯的“船票”垄断还可重建载人航天的自主体系。

  其中,SpaceX的这份合同总价为26亿美元,SpaceX要完成“龙飞船-猎鹰9”系统的研发制造与6次正式国际空间站人员运输任务。这些任务同SpaceX自身的计划相近,Space X希望通过巨型火箭搭载星际飞船,最终实现运送大量乘客进入太空。事实证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2019年3月,龙飞船已经实现了不载人到访国际空间站。

  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成本低、效率高,特别是SpaceX的优势明显。波音公司的座位费大概为9000万美元,同俄罗斯相近,SpaceX的座位费为5500万美元。不仅如此,相较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的合资公司),SpaceX的发射成本具有绝对优势,每次发射费用ULA标价两亿美金以上,而SpaceX只收取6000万美金。

  便宜,或许这就是为什么NASA愿意成就Space的原因。如今NASA用在Space X的投资上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

     

  善用资本,削弱NASA

  难道是NASA没落了,才需要民间企业援助?

  大名鼎鼎的NASA一直以航天探索领域及通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领导者自居,其成立之初就拥有大量航空领域的先进科技,经历过全套专业训练的NASA人才自然是商业航天市场的“抢手货”。

  不过,技术过硬的NASA也有自己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一个机构都会出现人员冗杂、效率低下的问题,NASA也不例外。马斯克将太空发射服务的昂贵价格归结为不必要的官僚架构带来的高成本。而SpaceX则不断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和员工人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更多的利润。

  SpaceX这类新秀,迅速崛起,效率、资金一样不缺,这也意味着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那么无论NASA是否愿意,优质人才的流动也开始变得不可避免,毕竟谁也无法拒绝这样一个既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又可获得丰厚待遇的舞台。

  的确,今天的NASA同众多商业航天公司之间实现人才输送,已经是习以为常之事了。

  归根结底,美国航天的未来仍是一场各个参与者的成本之争。航天业是一个不断需要资本输出的重资产行业,资本市场的活跃是SpaceX存活的关键,如果投资者不买账,纵使SpaceX拥有再漂亮的故事也没法让其照进现实。

  美国政府深谙此道,一套航天系统的“举国体制”就被商业航天所催生出来了。

  冷战结束后,NASA的预算屡屡被砍,但是研发不能落下,找钱就成为了美国政府航天事业的头等大事。于是,1984年《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应运而出,这一法案允许私人发射火箭,NASA也要尽可能协助实现太空商用。

  90年代初,美国私人太空发射业务的厂商们就开始多了起来,毕竟大客户NASA与美国军方出手阔绰。

  接下来,一系列法规顺势而生,1990年的《发射服务购买法案》、1994年的《商业遥感法案》、1998年的《商业空间法》到2015年颁布的《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美国商业航天一步步迎来了政策松绑与立法规范。

  与此同时,NASA方面也推出了“技术转移计划”,拿出了每年预算的20%用来支持商业合作伙伴协助研发新技术,其中就包括了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方案,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

  自此,美国商业航天迎来了发展窗口期,并带来了如同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这样的巨头公司。

  那么问题又来了,像NASA与美国军方这样的大客户,很长一段时间都牢牢的掌握在美国联合发射联盟的手中,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垄断集团,成本难降的问题依然难解。

  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时期就此推出了《国家航天运输政策》和《美国国家航天政策》,有力打击了NASA与美国联合发射联盟的垄断地位。这两项政策本身的目的是要求NASA转变发展思路,将精力更多放在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领域。这样一来,NASA必须出让其收入颇丰的近地空间业务,并将相关科研转移给民营航天。

  由此,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商业航天领域,而资本是实现航天系统发展的关键支柱。众所周知,90年代的美国是“互联网泡沫”时期,活络的资本一直急切的寻找下一个赚钱的项目,这为美国商业航天的繁荣奠定了根基。

  从冷战时期的崛起到放开商业航空,再到90年代资本的热炒以及政策的进一步助力,美国商业航空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大跃进时期。

  其实美国这套商业航天的机制很简单,就是将NASA从垄断地位变成私营公司的客户,并不断遴选优质供应商,实现商业航天的降本增效,同时让NASA与私营公司的产品即面向NASA本身,又面向市场,实现二者的“共同富裕”。

  让资本充分参与到航天科研之中,是美国这套体系的精髓,SpaceX一路都在烧钱,16年来花了100亿美元,但是2014年SpaceX就实现了盈利,且估值高达333亿美元,聪明的资本市场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家具有前景的公司。恰巧航天行业需要大量资本支持,那么吸引民营机构,不正是一举两得?既能解决NASA自身运转低效问题,又能高效利用民间力量,并产生商业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NASA的落寞或许并不主要,能够调动各方力量办大事,才是美国这套商业航天模式的精髓,毕竟技术领域是相通的,资本是逐利的,市场是不断扩大的。

  

本文经41sky股票入门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41sky.com/rdzx/2020-06-01/32934.html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投资者应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