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是什么意思?解读“建议推广分餐制”热议话题
分餐即就餐者每人一份饭菜,自己享用。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宴席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场,更能突显王侯威仪。《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宴的规格标准。
如何分餐
在家吃饭时
★ 固定餐具: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应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在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 践行分餐: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
★ 使用公筷公勺:如果不能分餐,做到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那就应该在桌上的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夹、盛食物到自己碗中食用。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常会使用自己的筷子给对方夹菜,这样会为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创造条件,应当避免。如果非要夹菜,不妨用公筷给对方夹菜。
★ 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采用适当的方式感知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的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餐馆就餐时
● 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 使用餐馆的餐具,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
来场“餐桌革命”吧
文明餐桌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不妨以疫情为契机,来一场全面的“餐桌革命”,除了使用公筷、实行分餐,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拒绝野生动物上餐桌
野生动物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存储器”和“放大器”。
2 文明就餐知礼仪
在餐馆酒店就餐时不要大声喧哗,因为人在大声讲话时,唾液呈喷射状,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染病菌。不乱碰他人的餐具,更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他人夹菜或在合餐的菜盘中翻来翻去。不要在餐桌上打嗝、咳嗽等,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并及时洗手,避免污染公共就餐环境;患有传染病的人群要自觉与他人分餐。
3 敬酒不“劝酒”
“劝酒”曾是待人热情的体现,但有数据显示,有害使用酒精可致200多种疾病,每年造成全世界约300万例死亡。
4 鼓励餐饮业减油、减盐、减糖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曾多次倡议“三减”,合理膳食及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风险。家庭“掌勺人”要把控油壶、控盐勺等用起来,保证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6克,成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克,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儿童青少年的餐食要更清淡一些。餐饮行业也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多尝试用天然香料、调味蔬菜等替代高油、高盐、高糖的口味,烹饪中多用水煮、拌、汆、蒸等方式。
其实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国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成效不太明显。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经济成本和个人习惯的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各地也在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实行分餐制和公筷制。这既是文明新风的体现,也有助于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的习惯,应该在全社会推广。
来源:河北疾控
本文经41sky股票入门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