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眼睛有什么新进展?2020年3D人工眼球新消息汇总
5月25日,据外媒报道,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3D人工眼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该眼球将在5年内能够真正投入使用,可以帮助数百万人重见光明。
报道中提到,这个人造眼球是通过各种微型传感器来创建图像,而这些微型传感器模拟了人类眼球的光检测感光细胞。传感器被包装成铝模和钨膜,从而形成一个直径超过2cm的半球形,以此模仿人类视网膜。
据香港科技大学范志勇教授介绍,仿生眼的大小与人眼相当,结构层面来说也与人眼高度相似,当对单个纳米线进行电寻址时,具有实现高成像分辨率的潜力。图像则会通过大量微型传感器转换,而传感器主要位于有铝和钨制成的模仿人类视网膜的半球形膜中,理论上来讲,仿生眼的高分辨率成像可以超过人眼。
与此同时,这种人工视网膜还对可见光谱内所有频率光都敏感,它在受到光刺激后的短短19.2毫秒内做出响应,然而在23.9毫秒内恢复无效状态,与人眼视网膜中感光细胞40-150毫秒的相应和恢复时间短很多。
有专家认为,这一技术可以投入更广泛的应用,在帮助人类提升视力重见光明的同时,还能够制造其他放生光敏感期间。目前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正计划就该仿生眼进行动物和临床试验,预计将在五年内投入使用。
相关报道:
据英国《每日星报》5月21日 报道,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范智勇教授称,他及其项目团队在“仿生眼球”项目上有了重大突破,并5年内有望率团队研制出首个可以投入临床使用,可帮助患者重见光明的“仿生眼球”。这是一项对抗失明以及其他眼疾的重大医学突破。
仿生眼球”将借助3D技术,利用微型感光器来模拟人眼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从而产生影像。范智勇教授表示,他们制造的仿生眼和普通人眼大小接近,直径略大于2厘米。这将更好地帮助失明以及视觉受损患者恢复视力。
此次成果于5月20日发表于《科学》杂志。论文表示,研究团队将在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一步改善。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5年内他们研发的“仿生眼球”即可落地应用。
据香港科技大学官网,范智勇教授团队迄今发表了17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引用次数多达17000次,这证明团队在“仿生眼球”方面的研究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
在此之前,另一项有关恢复视觉的研究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因为许多后天形成的失明是由于视觉神经的受损,所以该团队研究侧重于将人的大脑内移植芯片,并通过电脑等一些电子设备将图像信号传回大脑,以此帮助人们恢复视力,但是此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安全性尚待商榷。
如果研究进展顺利的话,那么 以往只有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出现的仿生眼,很快将成为现实。伴随着3D打印技术以及生物材料的迅猛发展不仅仅是仿生眼,已经有其他的仿生人体部位被研制出来。早2013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研制出“仿生耳”,可以帮助恢复和甚至增强听力,仿生耳产生的电子信号可以连接至患者的神经末端,类似于一个助听器,现已经在有些地区开始了应用,希望“仿生眼球”可以早日研发成功,使更多患者重见光明。
本文经41sky股票入门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