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股寒冬里的新加坡机会

创作者:李明宇(Michael (Mingyu) Li)

纽约证券交易所于2022年7月21日公布与新加坡交易所集团公司签定了一份合作备忘录,基本内容了以协作完成公司在两个地方交易中心双重上市,开发的ESG产品与服务,适用新交所集团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附属公司ICE Data Indices的指数值产品研发,探寻推新的ETF企业产品。这一举动被业界解读为新加坡交易所为承揽中国概念股流回而做出的主要提前准备。实际上,自打2021年“滴滴事件“以后,如火如荼的中国概念股IPO销售市场陡然进到寒冬,一年来,随着中国概念股受冷,马来西亚变成美国资本市场多方中介服务及其中国内地公司竞相追逐的比赛场,新加坡企业及金融市场即将迎来一个融进世界的历史机会。

一、 中国概念股骤入寒冬

自1992年10月9日,华晨汽车(NYSE:CBA)做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登陆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经历过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目前为止,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已经超过280家,靠近300家里的数据大关。30年、300家。这简单数字背后是无数令人激动的商界传奇,也是中国公司融进全球资本市场的宏伟历史画卷。

近几年,尽管大国关系持续下降,但在2021年上半年度以前,中国公司美国上市的总数并没有受影响,自始至终维持在每一年三四十家上下(见下图)

12.png

可是自2021年6月底“滴滴事件”后,中国公司美国上市的生活环境一瞬间降到零度。2021年上市的41家中国概念股中,有38家是一个在“滴滴事件”以前的上半年度进行IPO,全部后半年仅有3家中国公司在美发售。而2022年截止到7月底,唯有7家中国公司在国外取得成功撞钟(包括一家OTC转板企业)。

发售总数急剧下降的背后,是中美两国揭开了对于中国概念股的“管控飓风”,美国方面,SEC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确定了美国上市企业需要公布审计底稿,不然遭遇退市风险;与此同时SEC针对提交招股说明书的中国概念股企业增强了很多相关VIE构架和行业政策影响的难题,让这些拟上市公司目不暇接。我国层面,我国通信管理局对于海外上市的企业确定了网络信息安全审查的前置标准;证监会在2021年12月24日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确定了我国境内公司海外上市应当向证监会开展备案的程序流程

在新上市企业数量急剧下降和监管飓风的前提下,已上市的中概股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遭遇到了二级市场的玩命急跌。依据Wind数据信息,截止到2022年4月,短短的一年时间里,49家在美丽的中国概念股公司股价较高些下滑做到90%,113家公司下滑做到80%。很多投资者在中国概念股中遭遇了滑铁卢,继而避而远之。

二、 马来西亚与美国华尔街的手牵手

回望过去的几十年,新加坡在金融市场与美国华尔街的互动并不是很多。我们以Office Address在马来西亚为统计口径看来,截止到2022年6月底,在美上市的新加坡企业一共仅有28家,这其中还涵盖了9家SPAC。而这28家公司中,有17家企业要在2020年以后完成的IPO。在去除SPAC前提下,19家在美上市的新加坡企业含有9家是一个在2020年以后上市的。(见下图)

1.png

换句话说在中国概念股遭受寒冬后,马来西亚近些年美国上市的企业数量是以前几十年的总和,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提升。归根结底,一方面是中国概念股受冷后,美国资本市场的各种中介服务(证券公司、侓师、注册会计师等)陆续将目光投向了马来西亚,前仆后继地去挖掘新项目。小编近期在纽约出差的2个月中,看到的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相关机构都在讨论马来西亚。另一方面,SEC和交易中心还对新加坡企业有特殊“优惠待遇”。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中国概念股向SEC提交招股说明书后,收到的第一轮难题大多有几十个,而同时期向SEC提交招股说明书的新加坡企业,收到的第一轮难题经常不得超过十个,这就导致新加坡企业在美发售效率有明显优势。

2022年5月20日蔚来在新加坡股票证券交易中心电脑主板挂牌上市和7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新加坡交易所集团的签订,又让我们看到了马来西亚金融市场承揽中国概念股流回和做为二次上市、三次发售目的地的机遇。

三、 马来西亚应该如何把握住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最先,针对成长中的新加坡企业而言,手牵手美国华尔街,走入这一全世界流通性比较好的金融市场,融合大量资产,助力企业发展,根据上市企业真实身份向世界展现自身形象,这一历史机遇期应当牢牢抓住。

次之,针对新加坡的投资者来说,在出色的新加坡企业迈向全球资本市场的过程当中,不论是基本IPO或是SPAC,这其中都有着大量投资机会非常值得去挖掘。一批出色的新加坡投资组织早已迅速行动下去,比如谦恭控投和马来西亚当地资本集团StarOn Capital Group最近就在那中澳两个地方筹备Pre-IPO股票基金,深度挖掘出色的新加坡企业。

再度,针对马来西亚自已的金融市场,不断健全制度、专注于提升流通性,吸引住出色的中国概念股在新加坡二次、三次发售甚至直接流回,那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总得来说,逆境出人才,在中国概念股的寒冬里,马来西亚应当乘势而上。一方面激励适用新加坡的知名企业根据各种手段相拥全球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提升本身资产市场的需求,张开怀抱,相拥出色的中国概念股企业。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新加坡企业在美国华尔街续写传奇,也期待马来西亚变成越来越多中国概念股的第二故乡。

(作者系谦恭控投老总、StarOn Capital Group马来西亚金昂资本集团合作伙伴兼金融投资顾问、金昂潜丰资本管理公司执行董事、杰出资本运营权威专家。)

相关阅读:

本文经41sky股票入门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41sky.com/rdzx/2022-08-03/98928.html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投资者应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