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是什么?A股T+0的利与弊解读

  5月29日,上交所的一则消息引发市场热议,为啥?这则消息中,提到了一个倍受大家关注的T+0交易制度。
  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T+1交易制度并不陌生,T+0是什么?这两个概念中从1到0有啥区别呢?
  所谓T+0,就是当天卖出股票获得的资金在当天就可以买入股票、当天买入股票当天可以卖出,不限次数,正式名称叫“当日回转交易”。
  目前,沪深两市股票使用的是T+1交易制度,既当日买进的股票,要到下一交易日才能卖出(限1次),但买入后不可卖出。这里边“T”代表啥,相信也有不少投资者不清楚,对于股票交易而言“T”代表Today既购买日。“+1”代表买入股票后一个交易日,“+0”代表买入当日就可进行交易
  近年来,随着市场生态、对外开放、投资者结构等方面的改善,对交易制度改革的呼声渐高。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1992年12月24日,上交所在取消涨跌幅限制7个月后,率先对A股和基金推出了我们所说的T+0交易制度。1993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取消T+1,实施T+0。
  到了1995年1月1日,从股市风险的考虑,沪深两市的A股和基金交易又由T+0的交易方式改回到了T+1的方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会议提到:“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两天后的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这给了市场无限的遐想。   
  近年来关于T+0的讨论一直都有。比如贺强,2012年就开始提议推行T+0交易制度。日前,他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建议,可以在科创板推行T+0交易制度。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曹凤岐就告诉翻译君,现在推出T+0制度还不成熟,应该等市场各项制度逐渐成熟后,再推也不迟。
  从市场交易角度看,东吴证券研报认为,T+0交易对于活跃市场气氛,保证市场流动性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这个这一次上交所提出的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就是两个方向均限操作1次。对于市场各方的观点,上交所人士表示,关于T+0交易机制,上交所一直在研究,并非首次提及,也并非立刻实施,不必过度解读。
    A股T+0的利与弊
  【反方】
  工具有正反两面性 不必对T+0交易寄予太高期望
  如果A股市场重启T+0交易,必然会对目前形成的投资者已经习惯的市场特点产生重大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应该让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关于恢复T+0交易的呼声,在近几年的A股市场上一直没有断过,鼓吹者将其视为活跃股市的一个重要手段。T+0交易指的是投资者当天买进的股票,可以在当天即行卖出,而且在次数上没有限制,单个投资者可以就同一个股票反复买进卖出。显而易见,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可以增大市场的成交量成交量高也就意味着市场活跃度高,对于证券商来说,可以增加佣金收入,对于国家来说,则可以增加印花税收入。
  但是,这只是T+0交易所产生的市场效应的一个方面,而其另一个方面就不是那么正面的了,简单来说,T+0交易可以让投资者通过对同一股票的反复买进卖出,对股价产生影响,特别是一些实力强大的机构和大户,完全可以通过T+0来达到控制股价的目的,从而产生违反《证券法》规定的情况。除此以外,T+0交易使成交量放大,也容易产生“骗线”的效果,让市场的交易量数据失真,使投资分析市场缺了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依据。   
  这种正反两方面情况的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T+0交易只是一个交易手段,是一个交易工具,而任何交易手段、交易工具,都是有正反两方面作用的。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一些T+0的热情鼓吹者只是强调甚至夸大了T+0对市场的正面作用,对其负面作用却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掩盖,给市场造成了某种错觉,以为T+0交易真的是推进A股市场建设的一剂良药。
  实际上,A股市场的早期就实行过T+0,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1996年,A股市场出现一波牛市行情,但发展到当年年底,已经出现了大量违反证券法规的投机炒作,而促成这种投机炒作的,就有T+0的助力,一些机构通过对筹码的反复炒买炒卖,拉抬甚至操纵股价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通过T+0放大的成交量又在社会上产生了诱骗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卷入,导致市场产生了极高风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决定终结T+0,改为T+1并延续至今。当然,对当年的那一波行情,今天可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作出评价,但如果无视T+0的负面作用,将活跃市场行情的希望寄予在它身上,则是没有必要的。
  T+0作为一种交易手段,是不是可以重回A股市场?目前的市场监管手段相比20多年前成熟了很多,只要严密做好监管工作,重启确实是可以考虑的。就目前的市场来说,在科创板推行T+0交易就是可以考虑的选择,一是科创板本身具有“试验田”性质,二是科创板建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部分抗风险条件较差的投资者已被屏蔽在市场之外。但即使是科创板市场推行T+0,也只是增加一种交易手段,如果认为以此能够增加市场的活跃度而大力推崇,很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事实上,任何交易手段的出现,都会让一部分投资者得利,但也会让另一部分投资者因为不适应而出现损失。对于监管者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公平交易的机制,不管是什么样的交易手段的实施,都要守住这个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的表态说的是“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说明即使考虑T+0,一个交易日也只能进行一次回转交易,这与真正的T+0是有很大距离的,而这种“半推半就”的T+0充其量只是满足了一些人的要求,不会对市场起到实质性的改变。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创,我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更重要的是原来的国际经济循环秩序正面临破坏。从长远来说,这些严重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对股市产生影响。因此,对于A股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推出T+0交易并不是当务之急。
  【正方】
  “单次T+0”取代“T+0”可有效防止过度投机
  上交所明确表示“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那么,这一次对于A股市场来说,T+0是不是稳妥了呢?这确实是市场非常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就在一些投资者为此而欢呼的时候,有接近上交所的人士表示,T+0目前只是在研究阶段,并非立刻实施,不必过度解读。
  应该说,投资者对T+0的欢呼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投资者对T+0期待了25年之久。自从1995年1月1日,沪深交易所取消“T+0”以来,市场对T+0的呼声就从未间断过,包括最近9年, 贺强也一直都在会议上替投资者呼吁。毕竟对于投资者来说,T+0是一个很实用的工具,一方面是方便投资者的交易,另一方面,是它具有纠错功能,可以让投资者在发现操作错误后及时纠正错误。如果没有T+0,投资者在出现操作错误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错误的继续,看着投资损失扩大。所以,投资者对T+0的欢迎是一种本能。   
  但接近上交所人士的提醒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这不是上交所第一次研究T+0交易机制了。实际上,早在2013年的会议上,时任 桂敏杰就透露,上交所正在研究T+0交易制度。同年8月,在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发生后的网上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发言人再度提到“将抓紧研究股票T+0制度,消除不平等套利机制”。
  个人认为,在引入T+0交易的问题上,本次重复2013年的可能性很小,T+0正式落地的可能性很大。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文字的表述上来看,上交所目前的“研究”与2013年的“研究”显然是不同的。2013年上交所的“研究”是在“研究T+0交易制度”,即是对制度的本身进行研究。而目前的“研究”是“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即是对“引入”制度的一种研究,研究的是“引入制度”的问题,而不是对“制度”本身进行研究。很显然这二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而“研究引入”自然是离市场更近了。
  其次,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来说,“松绑”是一个大的方向,而不是给市场更多的“约束”。比如,在今年4月7日金融委召开的第二十五次工作会议上,金融委在谈到资本市场的内容时就明确表示,要“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而目前的T+1显然是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之一,也不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最明显的标志是,今年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而世界主要股市都是实行T+0交易,T+1显然是与对外开放的脚步不符的。因此,实行T+0是大势所趋。
  其三,上交所引入了“单次T+0”的概念,用“单次T+0”取代“T+0”,这可以有效地防止T+0带给市场的过度投机炒作。对于T+0,管理层担心的是T+0会助长市场的投机炒作,但“单次T+0”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单次T+0”的交易机制下,投资者只能进行一次T+0操作,即投资买入股票后,可以卖出股票,但再次买入的话,就不能卖出了。所以,“单次T+0”,保留了T+0的纠错功能,但却剪除了T+0的助长投机炒作的功能,这是有利于T+0交易机制的落地的。
  其四,上交所有了科创板这块“试验田”,可以让“单次T+0”在科创板率先试行。毕竟科创板的定位就是A股市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如今,A股市场实行T+0的呼声很高,所以先在科创板试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将试点“单次T+0”的风险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这是投资者与管理层都乐意看到的。一旦试点成功,再推广到整个A股市场。
 

  

相关阅读:

本文经41sky股票入门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41sky.com/rdzx/2020-06-04/34312.html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投资者应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