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线城市排名2020分析:15座新一线城市全名单有何变化?
2020新一线城市名单出炉
郑州稳居新一线
根据榜单,2020年,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与去年相比,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宁波,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15个新一线城市分析
成都今年依旧位列新一线城市首位,并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三个一级维度上排名新一线城市第一,未来可塑性和城市枢纽性处于新一线第二名。值得指出的是,成都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今年超过了一线城市广州,其中餐饮多样性指数、运动场馆丰富度、夜间活跃度均位于全国前列。未来可塑性方面,成都人才吸引力指数的走高弥补了创新氛围指数的短板,虽仍逊于杭州,但差距有所缩小。
重庆
重庆今年超越杭州,来到了新一线城市第二的位置上。它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与生活方式均位于新一线城市前三。庞大的人口基础支撑起了消费活跃度与商圈实力,今年,重庆在综合衡量餐饮、便利店、超市、服装店总量的基础商业指数中超过北京,排到全国前五。未来可塑性方面,重庆的创业氛围与人才吸引力仍有提升空间。
杭州
杭州的未来可塑性依旧领跑新一线城市,大量优秀上市公司与初创企业形成极强的创新氛围,带来了毕业生留存率与海归吸引力的上升。今年杭州的总排名下降一名,主要是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和生活方式多样性两个维度不敌重庆。想要重回新一线城市第二,城市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杭州需要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将消费潜力进一步转化成实际的消费力,促进城市的商业实力的持续提升,满足城市人多元化的休闲与生活空间需求。
在商业资源集聚度方面,武汉的排名重新开始回升。但城市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本科高效生源质量指数位于全国前三的前提下,武汉以优秀初创公司与本土公司为代表的创业氛围指数未进全国前十,未来可塑性下降了三位。再叠加今年年初疫情的影响,如何进一步促进人才留存、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创业创新活力源泉,是武汉将要面临的严峻课题。
西安近两年表现抢眼,总排名已连升三位,进入新一线城市前五,在新一线城市头部梯队中站稳了脚跟。西安抓住了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极高的先天优势,以商业核心指数、大品牌青睐指数为代表的商业资源集聚度细分维度在去年的高位上仍有提升。除了在城市枢纽性这一先天优势的维度维持了自身优势,其余四个一级维度也都位于全国前十左右,发展均衡。
天津
天津扭转了前两年的跌势,总排名全国第十,上升了一名。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城市“抢人大战”中占得的优势——天津新流入常住人口指数、年轻人指数等人口吸引力指数都表现亮眼。然而天津在以城市人活力与行为偏好为刻度的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两大维度,以及商业资源集聚度维度方面,排名都有一定下降。如何在政策外留住年轻人才,为城市人提供更多的商业与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供给,增加城市魅力,会是天津需要考虑的问题。
苏州
苏州今年被天津赶超,总排名下降一名。苏州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跃度及生活方式多样性三个维度均进入全国前十,但排名略有下降。苏州并非一个典型的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区位优势也不明显,但以高新企业数量为代表的创新氛围指数一直以来是苏州的亮点。不过在上一波产业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苏州也逐步进入城市持续发展的平台期,苏州近年已少有明显的外来工作人口及常住人口涌入。
南京止住跌势稳定在了新一线第八的位次上。今年南京五个一级维度的排名变化较小,调整幅度在前后一名之内,各维度的细分排名也较为均衡。细分数据方面,得益于消费品牌门店增长数量的较好表现,南京的大品牌青睐指数有所上升;图书、电影与旅游数据共同刻画的消费多样性方面指数也有所上升。在衡量餐饮、便利店、超市、服装店总量的基础商业指数方面,南京仅排在全国第23,这或为未来南京进一步提升商业资源集聚度要补足的空间。
郑州
近三年郑州总排名位次变动不大,稳定在新一线的第二梯队。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城市枢纽性一直是郑州的拉分项。今年,郑州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有了较大跨度的进步,上升8位,进入新一线城市前十。从枢纽城市转向综合型区域中心城市,郑州实现了从单一维度强势到多足发展的进步与转变。
长沙
过去三年,长沙与郑州在新一线城市第九和第十的位置上一直相互追赶。今年长沙不敌郑州,位于新一线城市第十。从数据出发,我们能观察到长沙消费潜能在近两年的释放——长沙的基础商业实力排名靠前,大品牌青睐指数在去年连升8位后又升3位,它已成为近期品牌商深入中部地区实施商业布局时的重要阵地。不过以创新氛围指数和城市规模与增长为代表的所有未来可塑性细分维度上,长沙表现均不敌郑州,还有提升空间。
成为新一线城市的第三年,东莞新一线城市气质越发成熟。今年,东莞的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与未来可塑性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座年轻的城市在商业资源集聚度方面也处于上升通道中,基础商业表现亮眼、大品牌青睐指数跃升12位。交通枢纽性是东莞今年唯一排名下滑的维度。
沈阳
沈阳走出了连续两年的下滑趋势,今年排名上升一名。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新一线城市,沈阳坐拥很高的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在城市枢纽性维度表现较好。从今年新加入的城市人行为数据中,我们也能发现沈阳夜间活跃度表现不错。但回到老问题,以人才吸引力与创新氛围为衡量指标的未来可塑性维度仍是沈阳的短板。
青岛
今年青岛总排名下滑一名,主要是由于它在商业资源集聚度表现不理想导致的。青岛大品牌青睐度指数下降了6位,低于厦门、宁波、福州等二线城市;此外,青岛在以商圈日均客流量衡量的商业人气数据上同样表现不佳。不进则退,如何重聚人气,重获品牌商入驻信心是青岛必须思考的问题。
合肥
合肥是今年的新晋新一线城市之一。它的上升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各项商业资源集聚度指标的提升以及城市人展现出的活力。合肥的大品牌青睐指数与商圈核心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合肥在网购、海淘活跃度以及夜间出行比例等细分维度表现亮眼,能看到极富想象力的商业与消费前景。未来可塑性方面,合肥的本科高校生源质量排名靠前,创新氛围指数中的企业融资规模排名全国前五,如能持续将会形成合肥在新一线城市中的强力支撑。
佛山
佛山是今年最后一个跻身于新一线的城市,它的总排名在过去三年中前进了8位,上升势头迅猛。除了交通枢纽性,佛山的商业资源集聚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都处于上升通道中。佛山以优质本土公司为代表的创新产业氛围指数表现优秀,也因此吸纳了大量工作人口,常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口的涌入给城市带来了人气与活力,也给生活方式多样化、商业增长提供了契机。
本文经41sky股票入门网自动排版过滤系统处理!